1. 冰言冰语可能是个树洞,也可能是一个无病呻吟的、蹩脚的碎碎念集。

  2. 据观察,冰冰在情绪波动的时候最有灵感。

  3. 人的很多行为没有显式目的,却是当时环境和心境的总和。

    我总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在复盘时才分析出了潜在动机,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别人身上。“不能主动注意到自己做一件事的动机”在我身上经常发生。
  4. 现在社会的家庭形态是不是合适的呢?集体亲密关系的形态在特定规模下(比如5到6人)会不会稳定呢?

    补充一下,我觉得人要承认自己受社会基本形态的约束,否则社会不是稳定的。人的道德观念同样局限于时代和社会现况,也可以说时代和社会现况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人的观念(当然,社会现况也随着人的利益需求以及技术、生产力等各方面的演化而发展),所谓“莫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”。其实像一本讲人类简史的书中中所说,货币、法律、道德、公司等各种概念是不存在的东西,都是大家的约定。另一方面...我去还有好几个方面要展开才能说完,懒得写了这段就这样...
  5. 散步/躺床上的时候大家脑袋里可能演绎着各自版本的“冰言冰语”,天上一脚地下一脚,这就是大脑的空闲进程嘛?

  1. 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世界中,如果想从头做自媒体,似乎需要先蹭一个热点(用于蹭流量的内容质量需要有保证),被别人看到,然后再输出内容。

    这跟古代唱小曲儿的都是俊俏姑娘差不多意思,先用姿色吸引,之后慢慢了解了其中的内容,最后留下的是色艺双绝的演员。郭德纲最近在戏剧里加入插科打诨的思路差不多,先活下来要紧。最近《济公传》好像还上央视了哈哈,里面混入了不少相声包袱。而且观察到的一些up主也是这么搞的,比如臧无尤。
  2. More curiosity. More reading. Making a clear system assumption and problem definition.

   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不忘初心!
  1. 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真是碎碎念大师。 2021/02/17

    虽然说是想要以小见大,或者说在琐碎中表达主题,但真的让人读不下去...想看有精彩情节的东西。
  2. 历史的解读是门玄学。2021/02/17

    《激战宣武门》以及之前看的几个历史纪录片里,感觉学者的解读在一些地方只能靠品心态,解读也都是一家之言。不过有时候解读又太“言之凿凿”...我觉得有些事件可能就是偶然发生的,每件事都是当事人精心设计的不大可能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,大概是说体育比赛有时候是偶然成分影响了胜败。但人们总是倾向于分析出个原因来(当然还是应该分析的)。另一方面,现在网络上各种吃瓜也是各种搜集资料品心态一通分析,要是也按学术研究规范一下会咋样呢哈哈哈哈
  3. 想法像一棵数据结构中的树,却只能走一条支路。2021/02/17

    关于未来规划的大方向变得很缓慢,但细节上却容易一时一个想法。像一个反馈系统和信息处理机器,人接收环境中信息的输入,经过决策产生行为,这个行为作用于环境产生结果,而这个结果又成为环境信息,也就有成了输入。所以每个人都是个复杂系统,而加上人际的交互,就更加复杂。这让我想到了关于目前经济学理论是“玄学”的说法,牵扯到人的事情总是复杂的。有User study的科研也经常很不严谨,user study的设计需要很巧妙才行。啊,我还是喜欢黑白分明带来的简洁,理论证明和和形式化建模比经验公式要有美感得多。
  4. 脑洞是个好东西。 2021/02/17

    读古诗的时候遇到引经据典的内容没啥太大感觉,我最喜欢想象奇丽的,脑洞大=牛逼。
  5. 我爱你,因为你是你。 2021/02/21

    我姐说喜欢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的扉页“献给泰勒”,还说和《你好,李焕英》以及《叶惠美》一个概念。是啊,not "to my family", not "to my mother"...我爱你,因为你是你。我不觉得写"to my family"的人一定没有真挚的情感,不过直呼其名的表达,更动人。
  6. 如果把自己“高贵”的品味放低,很多事情都能欣赏。2021/02/21

    指各种文艺作品。鲁迅说,诗是韵文,从劳动时发生的。我想艺术形式的最初形态都是朴实的,嘴里随口哼的小调就会很好听,三个和弦弹的吉他也简单动人。只不过艺术形式经过发展有了各种理论,那么按照一定程式化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为专业人员所不齿。专业人士有反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职责,但对于寻常听众来说,即使最简单简陋的作品形态,也能天然激发人的沉浸体验和共鸣,没有必要刻意不承认。所以我觉得,能同时欣赏“low”歌和“高品位”的歌在这种意义上是个优点。我就是一个倾向于“很多东西都有可理解之处”的人,闪光点多找找总能找到的。
  7. 困扰了我两天的声卡问题解决了! 2021/20/22

    声卡输出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的原因是开了loop back的时候宿主里也loop back,形成正反馈了,我靠我怎么早没想到!
  8. 喝酒的意义在于把人变回五岁。2021/02/23

    由于控制力下降,也更没有所谓“羞耻心”,会更不care长大的这些年遵循的一些脆弱无聊的“行为规范”。
  9. More critical thinking. 2021/20/23

    除了之前的More curiosity. More reading. Making a clear system assumption and problem definition.
  10. 人只能以第一人称感受到第一人称(单数)的感受,这是个遗憾。 2021/02/23

    可能将来对脑的研究会突破这一限制,那将带来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革命,但同时伦理、安全和隐私问题会变得非常重要。
  11. 我想写个故事。 2021/02/28

  12. 拥有当前这个可以自由思考的环境,是一种奢侈。2021/03/18

    有足够的自由度和氛围让人思考。这是一个“不需要管行政琐事、横向项目、资金来源的自由科研环境”,这要很感谢导师了。另一方面,与我交流和讨论的人有足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包容心。我在中小学阶段的一个超级头疼的地方是,我总是倾向于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,以及对问题和各种结论的推理,但遇到的阻碍很大,鸡同鸭讲的时刻总是让人很难受,会让我在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。
  1. 当一个人学会/掌握了一个信息、知识或技能,他就很难想象出没有学会/掌握它的样子,并会“自然地”低估掌握它的难度。 2021/05/11

    这会成为交流的阻碍,同时会让自我以及他人评价产生巨大的偏差。
  2. 摘抄一个:

  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

  1. 先放空,再科研。2021/09/16

    我对科研的动力来自于兴趣,要觉得“好玩”,而不是强迫自己工作。而“有兴趣”的条件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,处于活跃状态的条件是1)睡眠充足;2)不处于刷视频看知乎的“娱乐模式” ;3)没有杂事。总之,脑袋需要“放空”,散步和读书也是加速“放空”的催化剂。
  2. 生活是若干镜头的融叠。 2022/01/17

    《撒哈拉的故事》里,同样是写结婚前的准备,一篇写繁琐的结婚手续,另一篇写DIY木质家具的过程,看起来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时间点里发生的两件事,有点奇妙。